历史沿革
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始建于1960年成立的汽车与拖拉机专业。作为自治区第一个创建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发展而来的自治区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经过64年的发展,专业与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本科建设方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学科先后于1986年获批内燃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发展建设方面,1999年获批动力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发展为涵盖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电气工程、储能技术四个领域的能源动力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于以上的建设成果,2023年本学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
学科定位
学科建设致力于完成“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这一目标任务,维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围绕自治区能源产业链发展重大需求,服务自治区能源经济建设,聚焦风光火氢储车及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等重点能源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工程项目示范、科研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新型储能装备设计制造、源网荷储一体化、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成套设计、太阳能高效低成本捕获与跨季节储用、光热光伏耦合转化、新能源系统控制与检测、火电“三改联动”、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有力支撑了自治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师资队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骨干,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学风正派,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学科现有固定成员100余人,其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获得国务院特贴专家5人、自治区杰出人才1人、自治区能源利用首席专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草原英才8人、自治区321人才12人,多名教师兼任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综合系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动力机械工程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副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等社会学会协会组织职务。此外,学科另有流动人员4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学科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近年来博士师资引进有质的提升,实行“老带新、老中青相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依据个人科研背景和未来规划为每一位引进的博士制定科研方向、提供科研设备和工作场所,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成效明显,大部分已成长为学科建设的骨干成员。同时,学科也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能源领域领军团队间的合作,现已建立大规模储能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人才培养
64年来学科培养了万余名学生遍布全国能源行业。学科将“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有专长”作为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近5年,学科共培养全日制博士28名、硕士507名,非全日制硕士332名,本科生3000余名,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赛事累计2300余人次,在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2项在内的国家级奖项50余项、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00余项,获授权专利130余项。同时,学科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培养质量,加强校企/校地融合、学科交叉,与内蒙古能源集团、国网蒙东电力公司等企业达成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意向,依托学院与区内外多家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锻炼空间;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共建新能源学院,助力鄂尔多斯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学生就业率位居自治区前列,为国家和自治区能源、电力、汽车、交通、环境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应用及管理人才。毕业生大多进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能源企业,其中60%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很多已成长为集团或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或科技骨干,有力支撑内蒙古转型升级,更是现在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建设的主力军。
科研平台
学科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在能源领域快速发展和重点实验室优化布局的契机,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拥有包括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新能源实验示范基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等在内的15个省部级以上科研科普平台。学科十分重视校企协同创新,与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共建了“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与三峡集团内蒙古分公司共建了“源网荷储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一系列高质量科研平台的打造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力推动了自治区能源产业发展中诸多“卡脖子”关键技术的解决。
科学研究成果
与华能、华电、三峡、中核、中广核、京能、蒙能等电源企业,蒙东、蒙西等电网企业,海装、明阳、金风、远景、隆基、太重等制造企业,中科院、内蒙古电科院、内蒙古电力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关系,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40余项,涉及科研经费累积超3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包括Energy Conversation and Management、Energy、Desalination等能源类国际顶级期刊;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参与制定并正式发布国际IEC标准2项、国家标准2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项,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4座,累积产值超亿元。
标志性科研成果
1.攻克了53项中小型风力机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实施了惠及内蒙古15万户边远牧区人民彻底告别“油灯粪火”生活的“光明工程”,荣获全球能源一等奖。
2.作为中方工作组组长单位,参与制定国际标准ICE61400-2、ICE62257-7-2,为我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订中争得了话语权,有力推进了各国风电装备技术的国际化互认进程。
3.“基于聚光集热太阳能设施农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复合抛物面聚光跨季度储热/供热耦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次,转化经费475万元,助力严寒寒冷地区冬季作物连续生长和增产增收,目前已建设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示范工程25座,园区级应用4处,经济规模达1.1亿元,有力推进了自治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4.围绕风力机特性系列基础研究攻克了适于我国北方特殊气候条件的中小型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检测、认证等系列关键技术,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奠定了内蒙古中小型风电装备发展的基础。
社会服务
自2009年起,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续承办由科技部主办的国际培训班13次,致力于我国风能太阳能利用先进技术在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推广、技术水平提升、科研成果共享、国际交流合作,在新能源应用技术领域传播中国声音,受到央视、内蒙古卫视、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为助力我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做出贡献。学科十分重视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与科技创新,仅2023年即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项目1项、内蒙古“揭榜挂帅”项目4项,完成的示范工程在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自治区能源产业的发展,例如:学科教师作为项目首席承担的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基于火电厂高温蒸汽或烟气加热储热的深度调峰关键技术研究”的示范工程于2023年05月15日在华能集团魏家峁煤电公司660MW燃煤发电机组上成功投运,该项目填补了我国“熔盐储热+热水储热"辅助煤电调峰调频的技术空白,为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调频能力提供了新路线,项目投运后可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6亿千瓦时/年,节约燃煤1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年。
结语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积极响应自治区“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宏伟目标,面向“双碳”背景下自治区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传统能源、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服务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能力,进一步扩大区域影响力,为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贡献力量!
附:2023年学科发展大事记
一、人才培养
1.承建教育部内蒙古高等研究院,充分发挥beat365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力军作用。
2.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鄂尔多斯新能源学院挂牌成立,助力鄂尔多斯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
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一级学科入选内蒙古“一流拔尖”培育学科。
4.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银奖2项。
5.与内蒙古能源集团、国网蒙东电力公司达成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意向。
二、师资队伍
1.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
2.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
3.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特区,优秀博士年薪不少于50万元、科研启动金不少于300万元。
三、科学研究
1.建立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动机制,积极融入怀柔实验室建设,成为大青山实验室、鄂尔多斯实验室合作共建单位。
2.获批大规模储能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
3.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项目1项、内蒙古“揭榜挂帅”项目4项。
4.建成风能、太阳能、绿色火电、氢能、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等新能源科研团队10个。
5.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6.获批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7.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8.复合抛物面聚光跨季度储热/供热耦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 成立“科技小站”党支部,依托“科技小站”探索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四、产教融合
1.与华电集团内蒙古公司联合共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投入科研经费5000万元。
2.牵头建成内蒙古新能源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
五、社会服务
1.继续承办科技部“基于沙漠环境的风能太阳能应用技术”国际培训班,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